漫步于花境大道,所見除了美人蕉、月季等花依然熱情似火,便是各種或藍或白的花兒。其中便有這么幾株花,潔白而圓鼓鼓的花苞上探出一根細長的“絲”,不禁驚呼“哇,這不是甜筒么”。這長得酷似甜筒的花兒便是杜若的花。
長得是不是有點像甜筒 圖:楊雁,PPBC
甜筒:??? 圖片來自網絡
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鴨跖草科杜若屬,別名:地藕、竹葉蓮、山竹殼菜。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有細長的橫走根莖,莖直立或上升,不分枝;葉表較為粗糙,背面有細毛;葉子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忽略葉子大小,葉形與竹葉十分相似;蝎尾狀聚傘花序長2-4厘米,常多個成輪排列,一般地集成圓錐花序,花序遠遠地伸出葉子;果球狀,果皮黑色,直徑約5毫米,每室有種子數顆;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杜若葉片像竹葉故也稱為竹葉蓮 圖:李曉東,PPBC
杜若的花晶瑩剔透,多個花朵攢在一起呈聚傘狀,這些“傘”常多個成輪排列,輪與輪之間間隔不均勻,集成圓錐花序;花序遠遠地伸出葉子,有點遺世而獨立的孤傲之感。
離開葉的懷抱的花序 圖:周建軍,PPBC
杜若的花苞很有特色,球型的苞上探出一根細絲。一直覺得跟某個卡通形象很相似,思來想去才恍然大悟,竟然是天線寶寶。好像花苞中住著一個小仙子,用天線提前打量著這個千千世界。待花朵開放后,才露出它的真面目,長長的細絲原來是它的雌蕊的花柱;亮黃色的六枚雄蕊舒展開來,比雌蕊還要高。
一朵含苞待放,一朵自由舒展 圖:周建軍,PPBC
在花朵凋謝后,子房逐漸發育為黑色球狀的果實,一顆顆果實像是被串起來的黑珍珠。
黑色的果實也是杜若的顯著特征 圖:柳磊
杜若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很高,往往作為香草的代名詞出現。杜若最早出現在屈原的《楚辭?九歌》中,一共有三處。《湘君》中“采芳洲之杜若兮,將以遺兮下女”,《湘夫人》中“搴汀州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山鬼》中“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均是純潔美好的意象。可是你知道屈原所說的杜若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杜若嗎?
杜若:我這么美,屈原詠嘆的不是我?? 圖:柳磊
南朝時,陶弘景認為“《楚辭》云山中人兮杜若。此者一名杜衡,今復別有杜衡,不相似”,這說明當時對《楚辭》中的杜若有了疑惑。宋代《本草圖經》記載,“杜若葉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花赤色”與現在開白花的杜若儼然不是同一植物。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杜若、杜衡和高良姜作出明確區分,描述杜若為“山人亦呼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或又以大著為高良姜,細者為杜若”;描述杜衡“杜細辛,葉圓如馬蹄,紫背者良”,這和目前馬兜鈴科細辛屬的杜衡形態特征是一致的;描述高良姜“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 ]這說明古人所認知的杜若并非今日鴨跖草科的杜若,根據古人對其的描述,無疑是姜科植物,但具體是什么暫無定論,也無從考證了。
高良姜也是一種美麗而芳香的植物 圖片來源見水印
無論古時的杜若與現在的哪種植物對應,“杜若”作為香草的代表,已經根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本篇主角鴨跖草科竹葉蓮因為其葉片如竹,花朵潔白而美好,與“杜若”所象征著的純潔、高雅的意象正好一致,這大概是命名人將“杜若”這一美好的名稱賦予她的原因吧。
美好的象征——杜若 圖:華國軍,PPBC
[1]陳鑫鑫,陳楚文. 管窺中國香草文化中杜若的意象[J]. 建筑與文化,2017,(06):35-36.
注:本文首發于“武漢植物園自然之聲”,歡迎掃碼關注,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并標注二維碼。
(作者:柳磊;編輯: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