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園很常見到一種叫作荷包牡丹(Lamprocapnos spectabilis)的植物,其實它跟牡丹可不是一家的,它是罌粟科荷包牡丹屬的,又名兔兒牡丹、魚兒牡丹、鈴兒草、鈴心草,每個名字都軟萌可愛的不行~
魚兒牡丹的名字出自宋朝詩人周必大的《詠魚兒牡丹并序》:
“魚兒牡丹,得之湘中,花紅而蕊白,狀似雙魚,累累相比,枝不勝壓,而下垂若俯首然,鼻目可辨,葉與牡丹無異,亦多二月開,因是得名。”
你覺得像嗎?
荷包牡丹原產于我國北部,廣泛分布在亞洲東部,自西伯利亞南部到日本,19世紀時才被引進歐洲,而在北美一般只能靠人工栽培。荷包牡丹花形可愛,花色艷麗,是很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可以用來布置花境和花壇,通常在牡丹園的規劃設計中會點綴幾株來與牡丹搭配觀賞,它還是很好的切花材料。
(圖片:ana-rosa.tumblr.com)
荷包牡丹通常為30-90cm的草本,葉似牡丹,對生,二回三出羽狀復葉,缺刻,有基部楔形的倒卵形深裂片,背面還有白色粉末。
荷包牡丹可以從晚春開花到初夏,花從水平生長的總狀花序上垂下來,多為桃紅色與白色的復色花,每朵花有四個花瓣,兩瓣桃紅色的外在花瓣,組成心形的“荷包”,兩瓣白色的內在花瓣,包在桃紅色外在花瓣里面,尖端下垂突出,就好像從心部滴下的血滴,而有了 “Bleeding Heart” 的英文名。撇開顏色不說,一朵綻放時的荷包牡丹,真的很像一顆流血的心吶!
(圖片來源網絡)
在我國也有一個關于荷包牡丹的傳說,看了你也許會感嘆中西方文化居然在荷包牡丹這一植物上有驚人的相似。這是個叫作“玉女思君”的故事。
相傳古時在某個村落有一個美麗的風俗,男女生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方送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女主叫作玉女,人美心善還繡得一手好荷包,提親者數不勝數,但玉女都拒絕了,原因是妹子的心上人從軍在外,一直杳無音訊。玉女日日期盼,苦苦思念,每月都會繡上一個荷包以慰自己的相思之苦,并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頭,久而久之,荷包成串,成了這荷包牡丹。
更加感覺英文翻譯沒有比“bleeding heart”更合適的詞了!形似荷包之態,意為相思之苦,妙!
(圖片:eunikenugroho.blogspot.com)
荷包牡丹也不全是桃紅色的,還有一些其它顏色的栽培種,如Lamprocapnos spectabilis ’Alba’,花瓣都是白色的。
(圖片:99ROOTS.com)
對于種子,荷包牡丹可是請了螞蟻當種子快遞員的,每粒荷包牡丹的種子都長有螞蟻的幼蟲愛吃的肉質結構,螞蟻把種子外賣送至蟻巢后,以肉質部分喂養幼蟲,剩下的種子被囤放在了螞蟻糧倉,并在里面發芽生長。但有時候也會出現外來侵略者,入侵本土原生螞蟻的老巢,卻不從事散播種子的工作,使得這種傳播方式遭受毀滅性打擊。
(圖片:biodiversitylibrary.org)
雖然荷包牡丹長得這么可愛,背后還有這么動人的故事傳說,但它全草可是有潛在毒性的,部分人接觸此植物會有皮膚刺痛感,由于荷包牡丹堿等生物堿作用,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呼吸衰竭及心臟麻痹等癥狀。
我不吃,我想種,那該怎么辦呢?教你種上一株可愛的荷包牡丹,荷包牡丹的繁殖方式主要有3種:
1. 播種法
種子成熟后即播即可,但可能要3年才會開花,一般不建議,可以試試以下兩種。
2. 扦插法
在花謝后剪去花序,7-10天后再剪取下部長有腋芽的健壯枝條約10-15厘米,蘸取一些硫磺粉或者草木灰,插于陰涼處土壤中,水澆透,而后也要常向枝條噴水補水,保持土壤微潤不干即可。
3.分株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了。早春時節,當新芽萌動而新葉未展出之前,將老株從盆中脫出,抖掉根部的泥土,再用利刀將根部周圍的嫩莖帶須根切下,植于花盆中,澆水后置于陰涼處,待長出新葉后按常規管理,當年即可開花。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首發于“武漢植物園自然之聲”,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及下方二維碼。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
“武漢植物園自然之聲”微信公眾號:是武植新開通的科普平臺,通過科學、有趣、有料的科普知識,帶您走近植物,親近自然。歡迎您的關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作者:夏絲雨;編輯: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