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農歷丁酉年春晚吉祥物定下來了,是由寶雞市鳳翔縣泥塑大師、陜西省非物質遺產傳承人胡新民創作的鳳翔泥塑“鳳尾雞”。據胡新民介紹,雞脖子和肚子是最傳統的色彩,是民間最喜慶的大紅色,有鎮邪的寓意,而雞肚子上的牡丹花,有鳳戲牡丹的寓意,比較吉祥。
(圖片來源網絡)
國色天香是牡丹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芍藥科芍藥屬落葉灌木,原產于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通常花期4~5月,果期8~9月。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李敏)
牡丹的葉片常為二回三出復葉,葉軸分枝一次,一個分枝或不分枝的葉軸上著生3枚小葉。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劉冰)
頂生小葉寬卵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無毛;側生小葉窄卵形或長圓狀卵形。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吳棣飛(左);白重炎(右))
“谷雨三朝看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農歷谷雨前后是牡丹的盛花期,牡丹的花單生于枝頂,花瓣5枚,或為重瓣,先端呈不規則的波浪狀,牡丹花色彩絢麗,有玫紅色、紅紫色、粉紅色、白色,總有一色入你眼。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李敏)
牡丹花的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常為5,密生著細細的柔毛。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宋鼎)
牡丹花雄蕊長約1~2厘米,花絲紫紅或粉紅色,有時上部白色,花藥為長圓形。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劉軍(上);李敏(下))
牡丹的果實為蓇葖果,長圓形,表面密被著白灰色的硬毛,成熟時沿心皮腹線開裂。以牡丹籽仁為原料壓榨、精制制成的油狀液體中很多項指標都超過被成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并且,牡丹籽油在2011年已經被國家衛生部監督局正式批準為我國的新資源食品,將來可能會加入我國食用油的行列。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劉冰(上);李敏(下))
牡丹花的香味也是一絕,“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用國色天香形容牡丹并不為過,“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牡丹的香味還因種類的不同,有清新淡雅,有濃郁芬芳,好聞極了!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
白居易在《牡丹》一詩中用西子比牡丹,可謂盛贊啊;邵雍也曾在《洛陽春吟》中寫到:“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哈哈,“慣見奇葩”,是不覺得洛陽人有點奇葩?其實奇葩原意就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還有很多詩句都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牡丹的狂熱與癡迷。
(唐代周昉繪制的《簪花仕女圖》局部,仕女頭上就插有一種碩大的牡丹。圖片來源網絡)
我國是牡丹起源、分化和演化的中心,根據文獻及考古信息,我國牡丹的栽培起源可能在隋代,到了唐代,牡丹栽培觀賞進入了興盛階段,我們熟悉的初二語文課本中的“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就可佐證。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牡丹逐漸發展為以四大牡丹栽培品種群為代表的近千個栽培牡丹品種:以菏澤和洛陽為代表的中原牡丹品種群,以蘭州為代表的西北牡丹品種群,以彭州為代表的西南牡丹品種群和以安徽銅陵為代表的江南牡丹品種群。我國還于1964年8月5日發行了牡丹特種郵票,志號“特61”,全套十五枚,由著名國畫家田世光繪原圖,郵票設計師邵柏林設計。
(圖片來源網絡)
鳳戲牡丹是什么梗?
“鳳戲牡丹”是鳳凰造型傳統的一種表現形式,飛翔的鳳凰加上盛開的牡丹,鳳凰謂之百鳥之王,牡丹象征榮華富貴,“鳳戲牡丹”寓意著富貴常在,榮華永駐,是一種幸福與吉祥的象征。
(圖片來源網絡)
為什么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幸福吉祥?
根據《中國吉祥符》一書中的記載,在書中共收錄的286幅吉祥符圖中,由牡丹構成的吉祥符就占到了20幅。將牡丹與動植物相組合用于繪畫、插花、陶藝、服飾中,更是一種常有的民俗表現形式,用于表達美好的愿望及寓意。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牡丹的這種象征意義也是從老祖先那兒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牡丹自古就有品行剛毅、富貴吉祥、政通人和的寓意,是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象征。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劉軍)
這可能也是胡新民先生選擇將牡丹這一元素運用到“鳳尾雞”中的原因吧!
鳳戲牡丹,花開富貴;雞肚傳祥,新年快樂~
(圖片來源網絡)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原載于《一點資訊》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