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然教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據2015年中國自然教育行業調查(314份有效問卷):目前國內從事自然教育的機構大多是近三年建立的。歐美國家自然教育起源很早。英國早在1892年,設置了英國第一個田野學習中心。1913年,美國馮特內爾森林自然中心建立。北美發展至今,約有5000所自然中心、環境學習中心類型的機構。英國在2002年大約有300個戶外教育中心。澳大利亞有170個自然教育中心。日本至少有2000所自然學校。參考這些國家自然教育發展歷程,會發現是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可以推測,在未來我國自然教育將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迎來一個長期的黃金發展期。我國未來自然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什么;在現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自然教育能做些什么。帶著這兩個疑問,筆者嘗試尋找答案,并追尋自然教育的根基,以期為這座大廈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源于基因的自然親和性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城市化、網絡化、大規模工業生產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不僅使得那些呆板、機械的重復性工作將被機器取代,那些基于經驗可以預判的工作也將會被機器取代。而這些變化都是最近發展出來的,以前并非如此。翻看《人類簡史》,尤瓦爾?赫利拉在書中提到6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還擁有最后的共同祖先,自開始使用石器以來,人類經歷了大約250萬年的漫長自然采集狩獵生活,而農業生產方式大約出現在1.2萬年前,科學技術的出現也只有500多年。
現代人類面臨自然選擇的壓力微乎其微,如此造成的是生理進化的停滯。鄧巴數字——由牛津大學的鄧巴教授提出的——是指人們能夠有效交往的人群限定在148人,約等150人。這種限制是由大腦的生理基礎決定。如果一個公司人數超過150人,各個人之間就不再熟悉,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才可以避免出現混亂。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群體生活,據研究一個原始部落的總人數就是這個數字。如此看來,雖然我們現代技術的發展突飛猛勁,但人類生理、心理和意識由以前的歷史和環境所塑造,這種塑造深入DNA之中,人類無法擺脫。從人類發展史上來看,對人類影響時間最長的時期是采集狩獵時代。這個時期還影響著現代人類的思考方式和日常生活。美國丹尼斯?達頓教授在報告中說“大家都喜歡看藍天白云的畫面,有70%的人用其做過電腦桌面”,也就是說大家審美比較趨于一致。而根源在于,我們的祖先曾長時間生活在非洲大草原,那里最常見的環境就是藍天白云。所以說自然對人類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利用親自然性進行教育
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部分工作會被機器取代。甚至是律師和法官從事的基于條款和以前判案進行判決的工作,都可能被機器所替代。那么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人工智能有很強的記憶和強大的算法能力,但目前還缺少創造力,預計在很長的時間都不會具備。城市化、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們間的交流變得便利,這將改變社會的組織和生產方式。網絡帶來的海量信息需要理性的科學思維進行有效;交流的便利將導致個人的崛起和分工細化,這要求更多更深入的社會協作。因此創新能力、科學思維和協作能力,這是未來人類應該具備的。孩子們的創造力、科學思維和協作能力在哪里可以得到培養?學校可以勝任這個工作么?
因在教育學突出貢獻而被授予英國爵位的肯?羅賓森博士,曾描述過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的學校未能認識到創造性的重要,我們沒有為下一代準備好迎接未來的挑戰。相比英國,我國實行以結果為導向,以升學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被動接收、記憶和灌輸是其主要特征,問題都是有固定答案的,這對于創造性的培養都起到相反作用。
而現在家長對于教育理解和需求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他們對于現在教育的弊端深有洞悉,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想法。正式教育不能滿足其要求時,他們就會選擇非正式教育作為補充,而作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部分,自然教育對于創造力、科學思維和協作能力的培養有怎樣的幫助?
科布在其著作的《童年想象力生態學》中調查了300個杰出專家的自傳,發現在她研究過的富有創造力的人中,幾乎所有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她)們早年的自然體驗。這是一個讓人驚嘆的調查,雖然后人因科布調查方法不太規范,而進行了更為科學的調查,但大致的結論是相似的——富有創造力的人群都有早年的自然體驗。理查德?洛夫在《林中最后一個小孩》書中,對尼克爾森的活動零件理論進行了解釋,創意和活動零件的數量呈正比。比如一張景觀圖片,它包含土地、空氣、陽光、綠草、花朵等因素,陽光透射云層,照射在水面,光線變化不定,色彩明暗可辨,每一秒每一刻都不一樣。這張圖包含了非常多的“零件”,我們認為這些都是想象和創意的基礎。創意就是對“零件”進行組合。
生物學家威爾遜在1984年提出自然親和性(親生物性,為表述通俗,我將其稱為自然親和性),認為人類愿意主動接觸自然。我的女兒20個月大的時候,有次在植物園玩耍,她把松塔往水里丟,聽撲通的水聲,看蕩起的漣漪,丟完了會立刻再去找松塔,一次拿一個不過癮,就一次拿兩個,她在那一刻非常的快樂和專注。這就是自然親和性的表現,我相信你在其他孩子身上也看到過。這種不期而遇的發現和快樂,就能為未來的創造力提供想象的“零件”。原因就在于我們人類是從自然崛起的,人類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生活自然中,對自然具有天然的親近感,這是根植在我們思維深處的記憶。
科學思維提倡的是基于事實和證據的邏輯推理。一個普通人會發現有博士學位的人和沒有博士學位的人存在巨大差別。有博士學位的人說一句話,有很多定語,回應也稍微慢一些。因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往往習慣用系統二(理性思維)進行思考,而系統二不如系統一(感性思維)快捷。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科學思維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即可習得。
既然是可習得,那么如何習得?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建立的構建主義,認為:兒童通過動態的、互動的過程而構建知識。下一層次知識是建立在原有知識之上的。認知科學有一個學習的魔法區域——最近發展區:是指由兒童獨立地解決問題所決定的當前發展水平和兒童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一個區間。這和刻意訓練是一致的,有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在其學習區練習一萬小時,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要達到動態、互動的過程中構建知識,就是需要訓練載體,尤其對于科學思維的訓練。因為科學思維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一種思維過程,就像羽毛球高遠球擊球動作一樣,是一系列動作組合。
訓練孩子們科學思維的載體從何而來?可以從自然之物中來。因為自然親和性,孩子們會主動了解和熟悉自然事物,比如小區和校園的花花草草等植物,雨雪風雷等自然現象。這樣他們就建立最近學習區中的基礎。而這些自然生命都是在自然界中長期進化而來,里面包含錯綜復雜的關系。哪怕一片樹葉,都和樹種、環境、氣候、歷史演化有關系。我們向孩子傳達這些信息時,既可以講得簡單,也可以非常復雜,其難易程度是容易控制的。因此,針對不同背景知識,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可以進行靈活調整讓所教知識處于最近發展區。這樣就會非常高效地達到教學效果。
要想具備協作能力,需要重點培養表達能力和同理心。表達能力能讓別人理解自己;同理心讓自己理解別人。這兩者不是記憶性的知識,是需要反復鍛煉的技能,其實都很不容易做到。表達能力就像英語學習,最有效率的做法是置于英語國家,處于必須大量說英語的情境中。同理心就是猜測和感知別人的心理,因為鏡像神經元的存在,除了極少數人外,人類天生具備這項才能,但要運用熟練恰當,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鍛煉。因此,和科學思維一樣,協作能力的培養也一定要在實踐中進行。其實,兩者可以結合起來共同培養。比如設計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科研項目。此項目只能通過多人合作才可完成。在項目完成過程中,項目組成員需進行任務分配,共同約定期限,不斷交流討論,必要時還要進行妥協。在這樣過程,組員必須清晰表達自己的和理解對象的想法,從而達到協作能力的培養。當然,通過游戲等其他途徑進行協作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有效的,只是和科學思維培養的結合讓此事更有效率,這是自然教育優勢所在。
注:本文原刊于《環境教育》雜志。
(作者:楚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