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我有幸作為志愿者參加了武漢植物園承辦的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湖北分營“植物科學”專題營活動。今年專題營預設的主題是在對武漢植物園10多種攀援植物進行了解和實地調查后提出科學問題,進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
本來我以為這是一項比較輕松的工作,自己有一定的植物分類基礎,平時經常在植物園觀察各種植物,對園區的大多數植物都比較熟悉,肯定沒有問題。然而,在最初的小組長培訓環節,我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第一個難倒我的問題便是烏蘞莓與五葉地錦的區別。在園區我們看到了兩種“烏蘞莓”,有的攀爬在地面的草本及較低矮的灌木上,細胳膊細腿,頗有江南女子的弱風拂柳之態;有的則一躍爬上高大喬木的枝頭,莖干木質化,粗壯結實,有股西北大漢的爽利豪邁之勢。最開始,我推測這可能是源于生長環境的不同,從而導致烏蘞莓在不同生境下的長勢差異,甚至我想以此作為一個科學問題,探究光照、水分抑或土壤營養對烏蘞莓生長的影響。此時,幾個其他小組長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這兩種“烏蘞莓”可能實則不是同一種植物,后者很可能是地錦屬的一種。在他們的幫助下,通過后來的仔細觀察與比較,我終于能清楚地將這兩種同屬葡萄科的攀緣植物分辨開來。
首先看烏蘞莓,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又名烏蘞草、五葉藤、五爪龍、母豬藤,隸屬于葡萄科烏蘞莓屬,多年生攀援藤本。在我國分布范圍較廣,陜西、河南、山東、安徽、廣東、廣西等多省均有自然分布[1]。
五葉地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L.) Planch.),還有一個較常聽到的名字—五葉爬山虎,隸屬于葡萄科地錦屬。原產北美,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為東北、華北各地。在生長季,五葉地錦翠葉遍蓋如屏,秋后入冬,葉色變紅或黃,十分艷麗。此外,它還具有生長速度快(平均2.16m/年)和年覆蓋面積大(平均3.34m2/年)等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城市垂直綠化中[2]。
乍一看,二者確實相似,但若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它們具有的不同之處了。
1)首先,性質不同,烏蘞莓為草本;五葉地錦為木本,其莖干生長到一定程度可木質化。
2)葉形不同:雖都為復葉,由5個小葉組成,但前者為鳥足狀復葉,即邊緣的小葉柄長在上一級小葉柄上;后者為普通掌狀復葉,5個小葉的小葉柄都長在一個點上。
鳥足狀復葉與普通掌狀復葉手繪圖
3)卷須不同:烏蘞莓卷須頂端一般2-3叉分枝,只能依靠卷須纏繞在依附物上,不能形成吸盤;五葉地錦卷須總狀5-9分枝,卷須頂端嫩時細尖且微卷曲,遇附著物可擴大成吸盤,吸附在依附物上。
4)烏蘞莓攀援器官僅有卷須;五葉地錦除有卷須外還有不定根。
因此,我觀察到的較為瘦弱的,攀爬較矮、草本狀的確實是烏蘞莓,而長勢強壯,攀爬較高、木質化的則是五葉地錦。
當我走進藥園觀察一種獨特的攀援植物—貓爪藤時(紫葳科貓爪藤屬,稍后附送精美照片),又偶然發現了另外一種“烏蘞莓”。值得奇怪的是,在這里,這種類似“烏蘞莓”的植物被整齊地栽培在一塊翻耕過的地里,看樣子像是精心栽培的。按理說,烏蘞莓在植物園自然分布有很多,應該不需要再特意栽培。對此,我充滿了好奇,并習慣性地摘下一片葉子,揉碎聞了一下,一股類似絲瓜汁液的甘甜味道沁入心脾,真是好聞極了。我一下子反應過來,它很有可能也是葫蘆科的一種,這也許就是我早就聽聞其大名的中草藥—絞股藍。
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um),葫蘆科絞股藍屬,別名有七葉膽、七葉參、五葉參、公羅鍋底、神仙草、甘蔓茶等,多年生攀援草本。其最早記載于《救荒本草》一書中[3]。1972年,云南曲靖地區中西藥結合小組等發表于《中草藥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發現它對老年慢性氣管炎治愈率高達79%,此文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極大關注,人們開始了對絞股藍化學成分、藥理、臨床應用及保健品等方面的系統研究。植物化學研究結果表明絞股藍含有絞股藍皂甙、絞股藍多糖、黃酮類、生物堿等多種藥理成分,其中絞股藍皂甙Ⅲ、Ⅳ、Ⅷ、Ⅻ分別與人參皂甙Rbl、Rb3、Rd和F2完全相同,屬同物異名,因此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明,絞股藍能有效降低血糖、降低血脂、降血壓,并具有預防衰老、增強免疫力、抑制腫瘤、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絞股藍被冠以“南方人參”“第二人參”的美譽,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4]。
絞股藍與烏蘞莓很像,二者都是草質藤本,葉都為鳥足狀復葉,都具有卷須,它們的花也很相似,都為綠色的小花。因此,生活中不少人錯將烏蘞莓認成絞股藍,甚至將其當成真正的絞股藍用于制藥。烏蘞莓雖也可藥用,但與絞股藍相比,藥效相差甚遠。長期服用烏蘞莓雖然無毒,但也會出現頭暈、惡心、厭食、失眠、心率失常等副作用。可見將二者區分開來,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通過查閱資料和自己的觀察,我將絞股藍與烏蘞莓的主要區別總結如下:
1)葉的區別:雖二者都為鳥足狀復葉,但絞股藍葉片整體為綠色,兩面均疏被短硬毛,中葉片與其它葉片等大或稍大,小葉柄短;而烏蘞莓葉片小葉柄交叉處顯褐紅色,光滑無毛或偶爾微被毛,中葉片比其他葉片大許多,小葉柄稍長。
2)莖的區別:絞股藍莖蔓是綠色的;烏蘞莓則是褐紅色的,尤其是莖節處褐紅色更為明顯。
3)卷須的區別:絞股藍的卷須生于葉腋,也就是說和葉子是在莖的同側;而烏蘞莓的卷須與葉對生,在葉子的另一側[5]。
4)味道的區別:絞股藍葉片揉碎聞起來味甘、有葫蘆科瓜果的清香味,而烏蘞莓葉片味道澀苦、酸麻。
參考文獻:
[1]崔傳文,孫翠玲,陳全成,鄒秀紅,黃學敏,陳海峰.烏蘞莓化學成分的初步探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19:2906-2909.
[2]武術杰,趙珺.適合北方城市垂直綠化的藤本植物品種特性與應用[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12:15-16.
[3]黃曉飛.絞股藍復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實驗研究[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
[4]馬成亮.絞股藍與烏蘞莓的比較形態學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02,06:18-19.
[5]王曉鵬.絞股藍與烏蘞莓植物鑒別[J].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02:29-30.
注:本文圖片除“鳥足狀復葉與普通掌狀復葉手繪圖”一圖整合自網絡外,其余均為自己拍攝。
(撰寫:袁陽陽 編輯:楚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