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387期:We are family!油菜and板藍根

              隨著賞花熱潮的持續升溫,油菜花的觀賞地越來越多,如陜西漢中、湖北荊門、云南羅平、青海門源(7月盛開)、江西婺源、貴州貴定等地,都是看花的不錯地選當然,大武漢看油菜花的地也不少——蔡甸、黃陂、江夏、華農都有大片的油菜花田,盛花期時,金燦燦的一派,美不勝收在我們武漢植物園,美麗的東湖邊上,桃花園中,就有一大片油菜花田,正在早春時節期待著與親們相約相見哦! 

            武漢植物園中的油菜花   

              說起油菜,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那些美好的兒時記憶中,一定少不了媽媽制作的彌漫有菜油清香的美味食物吧。關于菜油,萬能的度娘是這樣說的:“菜籽油就是我們俗稱的菜油,是以十字花科植物蕓苔(即油菜)的種子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狀的液體。”親們如果在權威的《中國植物志》查找“油菜”,可能會一無所獲哦——原來,“油菜”是十字花科 Cruciferae 蕓苔屬 Brassica植物“蕓苔”的通稱。 

              蕓苔(Brassica campestris L.)通稱油菜,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其莖粗壯,直立,顏色深綠,稍帶粉霜;基生葉大頭羽裂,頂裂片圓形或卵形,下部莖生葉羽狀半裂,上部莖生葉長圓狀倒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花期成傘房狀,以后伸長;花鮮黃色,典型的十字形,花期3-4月;長角果線形,種子球形,紫褐色,果期5月。 

            油菜及其果實、種子   

              油菜集觀賞、食用、藥用與經濟價值于一身,全身都是寶。其嫩莖葉和總花梗作蔬菜,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C。盛花期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黃澄澄的一片,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為旅游事業貢獻不小。油菜葉可外敷癰腫,其花粉蜜富含蛋白質和功能因子,是營養豐富的純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增加機體抵抗力,抑制前列腺增生等多重功效,經濟前景不容小覷。油菜籽能行血散結消腫,也是國內生產量最大的油品,“雙低”(低芥酸、低硫甙) 菜籽油是目前世界上脂肪酸組成最為合理的大宗食用植物油,未來將是世界上營養品質最好的食用植物油,同時油菜籽除生產菜籽油和一般飼料外,還可生產菜籽濃縮蛋白、菜籽分離蛋白、菜籽磷脂,提取天然復合氨基酸、植酸、植酸鹽,以及天然維生素E、多酚、單寧等,這些提取物在化工、食品及高分子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和煦的春天,當然少不了細菌病毒的肆虐,“包治百病”的板藍根冷藏了一季,該閃亮登場了,說到板藍根,大家可不要誤認為它是一種植物,它其實是菘藍的干燥根。那菘藍和油菜有什么關系呢?它們都是十字花科植物。具有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特征:多數是草本植物,具有一種特殊的辛辣味;莖直立或鋪散;葉有基生和莖生兩型;花兩性,集成一總狀花,花瓣4片,呈十字形;果實為長角果或短角果。所以說:We are family!!! 

              菘藍 

              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又名大青根,北板藍,十字花科菘藍屬,是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根細長圓柱形;莖直立,綠色,全株光滑無毛,稍帶白色粉霜;葉互生,基生葉藍綠色,較大,長橢圓形,具柄;花小無苞,花梗細長;花瓣4片,呈黃色,花期為45月;短角果近長圓形,呈扁平狀,成熟時紫黑色,果期為56月;種子1枚,橢圓形,呈褐色。 

              菘藍全身都是寶,其根葉均可入藥,是傳統的中藥材,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主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但其不同的部位,主要的功效稍有差異。在中藥上,根干燥后稱為板藍根,葉稱為大青葉,鮮葉或莖葉經過加工后可制成名叫青黛的深藍色粉末狀物,亦可入藥。菘藍也有一定食用價值,可素炒、可煮湯亦可制作腌菜。 

            菘藍 

              板藍根 

              板藍根有南北之分,1990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板藍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根。199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又增加了南板藍根為爵床科馬藍的根。2000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北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的干燥根,正式區分了南北板藍根的植物來源。 

              本文所介紹的板藍根為北板藍根,后文均簡稱板藍根。板藍根炮制后可入藥,是傳統的抗病毒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板藍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能。在臨床上用途較廣,其劑型包括顆粒劑、片劑、糖漿、注射劑、眼用制劑等。 

            板藍根 

              大青葉 

              大青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臨床上則用作治療各種病毒性流行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大青葉既可單味應用于預防,又可配合柴胡、銀花、連翹、板藍根、玄參、生地等,能清解氣分、營分的熱毒。 

                                                  大青葉干草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曹承娥;編輯:張凡) 

            科普開放部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