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365期:[深秋話菊] 菊花——神奇的“仙人之食”

              菊花色彩艷麗,千姿百態,不僅有亮麗和引人注目的外表,還有很高的藥用和保健價值。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菊花食用、藥用的記載,在現代,菊花作為飲品已廣為人們所喜愛。 

              菊花應用之歷史記載 

              屈原在《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這是最早關于菊花食用的記載。 

              漢朝《神農本草經》曰“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西京雜記》記錄“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可見在漢代,我國就有關于菊花實用價值的記載了。 

              南朝梁簡文帝《采菊篇》中有“相喚堤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描述當時婦女勤勞采摘的情景。可見人們已經開始將具有藥用或食用價值的菊花作商品化的采集了。 

              唐代人栽植菊花,當作藥材使用,同時也吃其苗葉,作為藥膳。如唐人姚合《病中辱諫議惠甘菊藥苗因以詩贈》詩云:“蕭蕭一畝宮,種菊十余叢。采摘和芳露,封題寄病翁。熟宜茶鼎里,餐稱石甌中。香潔將何比,從不味不同。” 

              宋代,在范成大《范村菊譜》中收載了栽培藥菊鄧州白和鄧州黃,可見,宋時藥菊已有栽培。 

              《本草綱目》云:“甘菊始生于山野,今人皆栽植之”。可見,明代藥菊已廣為栽培。 

              清代尤乘《病后調理服食法》載:“蜀人多種菊,以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園圃悉能植之。”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杭州錢塘所屬良渚檜葬地方,鄉人多種菊為業,秋十月采取花,挑入城市以售”。凌奐《本草害利》云:“滁州菊,單瓣色白味甘者為上。杭州黃白茶菊,微苦者次之”。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清代是藥菊栽培最盛時期,也是形成地道藥菊品種的重要階段。經過自然和人工選擇,一些優良的品種逐漸興起,并形成了固定的產地,如河南的懷菊,安徽的毫菊、滁菊、貢菊,浙江的杭菊,四川的川菊,河北的祁菊,山東的濟菊等。 

              菊花之藥用 

              菊花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是因為它具有令人稱道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菊花性甘寒微苦,具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熱,頭痛頭昏,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癰癤腫毒等癥。《神農本草》將菊花列為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菊花入藥有黃、白菊和野菊之分。黃、白菊屬于“真菊”,黃菊花清熱力強,白菊花明目力盛。而野菊即“苦薏”,解毒療效甚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菊花含菊花甙、嘌呤、膽堿、小蘇堿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鏈球菌等有殺菌作用。菊花中含豐富的硒,能延緩衰老。菊花還有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鎮靜解熱等作用。此外,菊花枕能使人酣睡,有助于治療失眠、目赤、頭暈、高血壓等癥。《澄懷錄》云:“秋采甘菊花,貯以布囊,作枕用,能清頭目,去邪穢。”陸游詩云:頭風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菊花還能和其他中藥配伍,或制成藥衣、藥帶、香佩等,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菊花之飲用 

              菊花茶是人們常見的飲品之一。據記載,唐朝人已開始有喝菊花茶的習慣。菊花泡龍井稱之“菊井”,菊花泡普洱稱之“菊普”,菊與茶合用,相得益彰。 

              正是由于菊花獨特的藥用功能,菊花茶對口干、火旺、目澀,或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冰鎮過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還具有清涼、降火氣、潤喉等功效。貢菊和杭菊是目前最主要的兩種茶菊。 

              對于現代人來說,特別是常用電腦的上班族,菊花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對保養眼睛大有好處。平常泡一杯菊花茶來喝,能使眼睛疲勞的癥狀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對恢復視力也有幫助。 

              菊花之食用 

              至今,我國的不少地方仍保留著食用菊花的習俗。隨著人們飲食質量的提高,菊花食品的開發也日益廣泛、深入,不少菊花品種均成為食品加工的原料。食用菊花的“花瓣”——舌狀花做菜爽脆可口、清香鮮甜,馳名港澳的名菜“菊花魚球”,就是用菊花是舌狀花和魚肉剁爛而制成的。菊花腦的花黃色,花朵以甘草湯和少許鹽焯后,投入米飯同煮而成的“黃菊花飯”(又名金飯)香味濃郁,久食可以明目延年。菊花的嫩葉可煨湯或炒食,花可作佐料。今日廣東人喜食以白色大菊的花瓣與蛇肉同煮的蛇羹,而北方則有“菊花火鍋”的名菜,別具風味。此外,在各地菜肴中,還有“菊花糕”、“菊花魚片”、“菊花雞絲”、“菊花銀魚羹”、“沙拉油拌鮮菊花瓣”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名菜。 

              “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這些描述是李時珍對菊花用途的集中褒揚。也正是由于菊花的這些功用,古人認為菊花可以延年益壽,菊花也有了“壽客”、“傅延年”的別名。漢魏以來,在道教服食成仙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不僅將菊花視為長壽食品,還相信長期服食可使人成仙羽化。西晉傅玄《菊賦》云:“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菊譜中記載著很多由于吃了菊花而成為神仙的傳說。這些記載給這朵秋天之花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杭菊

            貢菊

            菊花腦

            菊花粥

            菊花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張莉俊) 

            科普開放部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