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不僅花色艷麗、品種繁多、姿態優美,而且具有不畏風霜、崇尚晚節、淡薄清雅、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深得古今文人墨客的贊賞。他們愛菊、詠菊、贊菊,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詩詞作品。最早將菊花入詩的是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他的名篇《離騷》中就寫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寄托詩人冰清玉潔、超凡脫俗的品質;屈原《九歌》中“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歌頌了菊花美的崇高性和永恒性。自此,菊花開始走入詩詞的殿堂。
據統計,我國自公元前400多年前至清朝末年,共有菊花詩詞1500余首,通過進一步的考證,我們總結了菊花詩詞表現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描寫菊花的色彩、姿態
這些詠菊詩以疊字、比喻或擬人的手法描繪菊花的豐姿秀色。如唐代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菊花》)、唐代吳履壘的“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菊花》)、唐代陳叔達的“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詠菊》)、唐代白居易的“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重陽席上賦白菊》,以及宋代大詞人蘇軾的“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趙昌寒菊》)。
二、描寫重陽節的民俗活動
一些詩詞中記述了重陽節的主要節俗活動,有賞菊、簪菊、食菊糕、飲菊酒等。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抒發詩人閑適豁達的隱居心情。唐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曰“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宋代詩人李清照在《醉花蔭》中寫到:“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表達作者對愛人的思念之情。
三、記載菊花的用途——食用、藥用、茶用
早在戰國時代,詩人屈原已在《離騷》中言及菊花可食。此后的很多詩人也在詩句中提及食用菊花。如蘇軾的“春初種菊助盤蔬,秋晚開花插滿壺”;皮日休的“或蒸一升麻、或煤兩把菊。”
一些詩詞還記述了菊花的藥用價值。如曹丕的“惟芳菊芬然獨榮,夫非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司空圖的“登高唯北望,菊助可口明”;陸游的“頭風便菊枕,足痹倚藜床”。
菊花茶的用途在詩詞中也有見證。如皎然在《九日與路處:亡羽飲茶》中寫道:“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四、借菊言志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真正的隱士,“東籬”也成為陶淵明與菊花的代稱:“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菊花成為隱逸的象征,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人們欣賞陶淵明的悠然自得的隱逸情懷:“南澗泉初冽,東籬菊正芳。換思北窗下,高臥偃羲皇”(唐?盧照鄰《山林休日田家》)。南宋周蒿《晚菊》詩云:“落日西風弄晚晴,東籬曲曲璨金英。先生茅舍終年淡,惟有寒芳不世情。”
菊花是一年之中開花最晚的花卉,人們在最初接觸菊花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北宋路佃在《埤雅》中解釋道:“菊本作鞠,從鞠,鞠窮也,月令九月菊有黃華,華事至此而窮盡,故謂之鞠。”詩人元稹也因此而有“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的感嘆。晉代陶淵明在《和郭主薄二首》中寫到:“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天下杰。”詩中將菊花與傲視風霜,巍然挺立的青松并列,更突出了菊花的氣骨不凡,超群絕俗。很多詩人還贊嘆菊花的生命頑強,如蘇軾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宋朝詩人朱淑貞“寧可抱香枝頭死,不隨落葉舞秋風”,贊揚菊花的高潔堅貞和卓立不群。
菊花也蘊含著豪情壯志。菊的不畏嚴寒、不萎塵泥,具有志士的剛烈品性。菊花也是一位鐵骨錚錚的志士,其中比較著名的如黃巢的《不第后賦菊》中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上反“圍剿”,盡管當時的環境十分惡劣,形勢相當嚴峻,但他借菊花賦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遍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表現了一代偉人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也有一首《秋菊詩》:“秋菊能傲霜,風霜惡重重。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寫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大無謂的高尚品質。
人們喜愛菊花,不僅僅因為她的高潔、雅致、色彩紛呈,更是崇賞她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凌寒不凋、傲霜挺立的可貴品質,這精神鼓舞著許許多多優秀的中華兒女,譜寫了一曲曲浩然正氣之歌。在這“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的獵獵深秋時節,菊花不只是讓人在審美上得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她能給人以思索和啟迪,也激勵著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艱難,百折不撓。
(作者:張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