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353期:端午佳節話菖蒲,此菖蒲非彼菖蒲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說到與端午相關的植物,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各類粽葉,比如箸葉箬葉蘆葦葉都是常用的粽葉類型,艾蒿則是記憶中忘不掉的芳香,可以“避五毒”的大蒜更是熟悉不過了。而今天要談的菖蒲,貌似相對就陌生一些了。 

              “菖蒲驅惡迎吉慶”,其實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菖蒲于端午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植物。 

              首先來認識一下菖蒲吧。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水生濕地植物,常生長在沼澤地、溪流或水田邊。一叢叢葉片從基部繁茂生長,肉穗花序上著生著一朵朵黃綠色的小花,看上去似乎也沒什么特別。不過仔細觀察,線形葉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長劍,因此菖蒲又叫“蒲劍”或“劍菖蒲”。并且,同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葉子,就能聞到濃郁的香味,以根莖的香氣最為強烈。 

              現今不太起眼的菖蒲,是先祖們在端午之時必采的植物。古人稱菖蒲“葉如劍刀”,既為劍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也就是說,只需將蒲葉懸于門廳、床頭,利劍的鋒刃之下,邪蟲毒物自是不敢輕易進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征吉瑞的撫慰。 

              除了懸掛辟邪之外,在端午時節古人們還制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氳氣”。或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黃,或飲用,或外敷,或“渾灑床帳間”(《帝京歲時紀勝》),總之各朝各地有著不同的制法和用法。 

              菖蒲去毒,并不僅僅是人們的美好愿望,因為菖蒲的確具有相關的藥用價值。它常以根莖入藥,主要成分是一些揮發油,有芳香化濁、開竅祛痰的功效。它的水浸液對皮膚上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時,還有人把菖蒲搗碎用來治療癰疽、濕瘡等。同時,菖蒲根莖搗碎的原液兌水,還可有效驅趕飛虱、蚜蟲等蟲害。可見菖蒲去毒驅蟲確有其用,古人們在端午佳節采摘菖蒲,也是蘊含智慧的選擇。 

              此外,喜歡花卉的朋友都知道“花草四雅”,而菖蒲正是四雅之一。作為古代社會一種流行的文化符號,早在《離騷》中,屈原就賦予了它崇高不屈的品質。如今,菖蒲或許不像古時那么流行,但仍然是文人雅士的心頭好,甚至被認為是“雅中之雅”,它的花和葉都是那般低調,簡樸而不繁縟,淡泊而不濃烈,正如前人所贊“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凈形,無骯臟形,清氣出風塵以外,靈機在水石之間。” 

              值得提醒的是,中文名字中帶“菖蒲”的植物還有不少,其中人們較熟悉的有唐菖蒲和黃菖蒲。唐菖蒲是重要的鮮切花植物,屬于“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黃菖蒲又叫黃花鳶尾,是很常見的水生植物,這二者都有著嬌艷美麗的花朵,并且都來自鳶尾科,和菖蒲(天南星科)屬于完全不同的植物家族,之所以名字中都有“菖蒲”,主要是因為它們和菖蒲有著類似的葉片。而此文中提到的菖蒲既非唐菖蒲,也非黃菖蒲,它被稱為菖蒲可要比唐菖蒲和黃菖蒲久遠的多。      

            菖蒲 

            唐菖蒲(左)與黃菖蒲(右) 

               注:文中圖片原圖來自網絡                                             

             (科普教育組 張凡) 

            科普開放部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