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vs少,處于兩端的植物類群
地球上的植物紛繁蕪雜,種類眾多。其中,有兩類植物,一類數量特別多,另外一類特別少。入侵植物往往屬于數量多的這個類群;少的則是珍稀瀕危植物。這兩類植物處于植物的兩個極端,一類從原生地擴散到別的地方,泛濫成災;另外一類常常偏居一隅,奄奄一息。這個對比如此之強烈,但將這兩類植物放在一起的科學研究少之又少。在這里我們不妨大膽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瀕危,植物滅絕的前奏
現在已知的生物大滅絕在歷史上已經發生五次,科學家估計現在正處于第六次大滅絕時期。自從人類出現以后,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對地球資源包括植物肆意開發,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以前物種的滅絕往往是自然發生的,而現在人類在加速這個過程。
下面,我們來了解珍稀植物小勾兒茶。它是英國著名的植物獵手亨利·威爾遜于1907年在湖北興山發現的。后來,他在《中國:園林之母》書中專門介紹了小勾兒茶。但是之后在近100年的時間里,小勾兒茶再未被發現。直到2001年,武漢植物園江明喜研究員再次發現了“消失”的小勾兒茶。小勾兒茶的發現如此困難,可見清朝末期數量已經非常稀少,應該不是人類破壞環境的原因。后來的研究證明,小勾兒茶主要以種子繁殖,但發芽率極低,使得它在自然界的數量不多,瀕危主要是自身的原因。
與小勾兒茶不同的是,疏花水柏枝的瀕危則完全是人為的原因。其為中國三峽地區特有物種,只生長在三峽消漲帶上。三峽消漲帶是水漲水落的干濕交替區。疏花水柏枝長期適應長江水位節律性變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長規律:夏秋季漲水時休眠;冬春季落水時生長繁殖。然而由于三峽大壩的修建,庫區常年蓄水,水位不落,疏花水柏枝被長埋水下。因此疏花水柏枝幾乎要走向滅絕。最近,科研人員在野外又發現它們新的種群,遷地保護也早已執行,但這個植物命運還是讓人擔憂。
泛濫,植物過分繁茂的結果
下面我們來認識入侵植物。如果你認識入侵植物,且常常觀察周圍的植被,就會發現入侵植物真的無處不在,路邊、溝渠邊、樹林邊緣,小區的綠化帶,房屋間的空地等等。總之,可以生長植物的地方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例如空心蓮子草、紅花酢漿草、美洲商陸等。入侵植物的危害非常嚴重,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巨大。下面我們來了解入侵植物。
首先介紹加拿大一枝黃花。這是一種原產北美入侵中國的植物,花色澤亮麗,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加拿大一枝黃花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后逸生成雜草,主要生長在河灘、荒地、公路兩旁、農田邊、農村住宅四周。它的繁殖能力超強,作為一種菊科植物,種子細小,種子量大,可隨風力、鳥獸等進行遠距離傳播。種子飄到一個地方,先生根發芽后長成成年植株后,再以地下莖營養繁殖的方式進行擴散,最終形成群落優勢,排擠本地植物。
虎杖是一種原產我國入侵到國外的植物,19世紀50年代被作為觀賞植物引入英國,之后蔓延成災,影響了英國本土植物的生長。它的生命力極強,只需一個月就可長到1米高,最終可以長到3米高。其根系穿透能力強,能夠從水泥板或磚縫中鉆出來并依靠強壯根系把裂縫撐大,最終對建筑物造成破壞。其根系既可深入地下,又可橫向擴散,難以拔干凈,而未拔干凈的根系可在土壤中潛伏10年以上,遇到合適機會再繼續生長。
如果植物會思考
有時想一下,在山溝里默默無聞的小勾兒茶該是多么的寂寞,想找聊天的兄弟姐妹都沒有,或許只有輕拂的風和忙碌的螞蟻陪著它。它是否預料曾經的伙伴——虎杖在異域的無比風光么?雖然虎杖的風光不受人歡迎,但也枝繁葉茂,遠勝在亞洲大陸時的情形。隨著歲月流逝,小勾兒茶的親屬越來越少,沒有意外的話,它會變為自然界一個遺留的背景,只能留在歷史長河中。失去家園的疏花水柏枝在各處流浪,你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會看到它們。對,就是它們,和那些在炎熱夏季郁郁蔥蔥的植物不同,它們此時是枯萎的,正處于休眠狀態。雖然潮漲潮落的長江水不再淹沒它們,但它們還是保持了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冬季生長夏季休眠。也許它們會對旁邊工人不斷清理的野草很是瞧不起,覺得它們沒有尊嚴,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長,生長的方式也那么狂野,遠遠比不上它們,在春寒料峭滿山枯黃時,它們枝葉蒼翠花開淡然。這種不斷被工人清理的野草還是外來客,沒有一點客人的禮貌和矜持,四處侵占和破壞,它的名字叫加拿大一枝黃花。
如果植物會思考,它們也許會有這樣的想法。它們包括這些外來者都是歷次生物大滅絕的幸存者。它們的祖先曾經為了開出美麗的花朵而努力進化,曾經和恐龍為伴,曾經植株高大,也曾經非常矮小不起眼,無論怎樣,它們都是勝利者,它們的后代還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時過境遷,這些植物的境遇變得不同,有些數量非常多,有些則變得稀少。命運之輪在此駛過,它們中誰是勝利者呢,那些數量領先者會笑到最后么。
繁茂(泛濫)和珍稀的轉換
下面我們講另外一個故事——水杉繁茂和瀕危故事。水杉最初是由日本古生物學家三木茂根據化石標本命名的,七年后鄭萬鈞教授和胡先骕老先生根據湖北利川的標本重新發現這種植物。原本認為已經滅絕的植物竟然還活著。這個發現是上個世紀植物學的重大事件。而后,水杉被引種到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栽培,包括亞洲、非洲、歐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地方,水杉生長的很健壯。為什么會這樣呢,特有的珍貴孑遺植物不是應該很嬌嫩,很不容易養活才對么。
我們來看看水杉瀕危的歷史,從中尋找答案。遠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水杉的祖先就已經誕生于北極圈附近了,白堊紀至第三紀末期擴散至北半球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當時地球上氣候非常溫暖。以后,大約在新生代的中期,由于氣候地質的變遷,水杉逐漸向南遷移,分布到了歐、亞、北美三洲。根據化石記錄來看,水杉曾經繁盛一時,幾乎遍布整個北半球。但是在25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因為冰層的覆蓋,絕大部分的水杉滅絕了,僅僅保留了川東鄂西少部分植株。同時,在這個避難所生存的還有其他植物。后來,冰川消退,很多植物慢慢擴散至更廣闊的地方,水杉為什么沒有能夠擴散出去,重新恢復昔日遍布全球的輝煌呢。推測可能是這樣的原因:種子散播變得困難。冰川消退后,很多植物因為冰川而滅絕了,殘留下來的物種都非常厲害,這些物種生長迅速,擴散迅猛。他們組成的森林或許阻止了水杉種子的散播。水杉種子的散播也許需要某種動物,而這種動物因為冰川滅絕了。曾經廣泛分布在全球的水杉,在冰川消退后的近三百萬年里,為什么沒有像它的植物伙伴一樣最終能夠擴散出去,重新占據全球。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留待科研人員去解答。
虎杖
小勾兒茶
(科普教育組 楚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