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兩季,植物大多是滿樹綠葉,一片生機盎然。等到了秋天,大自然好比魔法師一般,揮舞著魔法棒,很多植物的樹葉都神奇的變了色。綠葉變成了黃色或者紅色,真是神奇呢,那么樹葉為什么會變色呢?
綠葉變成黃葉的植物比較多見,比如楊樹、梧桐、銀杏等,我們先來看看這一類葉子變色的原因吧。原來葉子中的葉綠體內含有兩類色素:葉綠素(綠色)和類胡蘿卜素(黃色),這二者的比例決定了葉子的顏色。
銀杏葉子由綠變黃
春夏期間,植物生長旺盛,葉子中大量合成葉綠素,葉綠素的含量遠高于類胡蘿卜素,因此樹葉也就呈現出綠色了。
春夏期間,葉片細胞的葉綠體內含有大量葉綠素
到了秋天,日照時間縮短、溫度降低,葉綠素逐漸被分解,而葉片中原本就存在的類胡蘿卜素比較穩定,不容易被分解。因此,當葉綠素逐漸減少,葉片中的類胡蘿卜素相對含量就升高了,葉子也就呈現出了黃色、橙黃色等鮮艷的色彩。
到了秋天,葉綠體內的葉綠素逐漸減少,類胡蘿卜素的顏色(黃色)逐漸顯現
此外,還有少數種類的樹,如楓樹、黃櫨等,到了秋季,葉子會變成紅色,十分美麗。
楓樹
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當溫度逐漸降低時,這些植物的葉子里生成了一種叫做花青素的物質。花青素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質,在不同PH的環境里會呈現不同的顏色,花朵的五顏六色與它有著很大的關系。而有些植物的葉子變紅,正是因為葉片細胞中大量合成了呈現出紅色的花青素,才形成了美麗的紅葉。
雖說葉子變色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但是也不能小瞧它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葉子變色可以幫助植物應對寒冷的秋冬,更好的迎接來年的生長。尤其是含有花青素的紅葉,能夠釋放更多的氮回饋樹枝和樹干,為植物來年的生長儲備了營養。
此外,樹葉變成了黃色或紅色,都顯得十分鮮艷,一些動物會覺得“有毒”,避而遠之。尤其紅色的葉子,蚜蟲很不喜歡紅色,因此也不會去上面產卵。因此,樹葉變色也是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可以“嚇走”動物,更好的保護植物免受動物或昆蟲的侵襲,從而安然的迎接下一個春天。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科普開放部 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