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訪問西非時,加納共和國送給了周總理一種國寶級的珍貴植物,據說它的果實有如魔術師般的神力,能讓人不畏酸苦。著名詩人艾青在詩里寫到:“……吃了神秘果,再吃黃連不苦,吃了神秘果,再吃什么都甜……”
隨后,神秘果在我國華南一帶安家落戶,其外觀看起來很是普通,紅色橢圓形的果實,大小如新鮮枸杞,剝去紅皮 ,露出白瓤,中間還有一顆大種子,放入唇齒間,輕輕吸允,其味微甜。可過十幾分鐘后,再嘗試其它食物,如檸檬、苦瓜等,你會發現,這些酸澀的果實都變得香醇可口。所以人們打趣地稱之為“果園里的魔術師”。
為什么神秘果會有如此魔力呢?原來,神秘果含有一種變味蛋白酶,又稱神秘果素,雖然它不能真正改變食物的味道,但可以改變人的味覺,當神秘果素進入口腔后,會廣泛分布在舌頭的味蕾細胞膜上,它能關閉舌部分辨酸、澀、苦、咸的味蕾,開放主管甜味的味蕾。這就是為什么食完神秘果后,吃嘛嘛香的道理了。
誰是發現神秘果魔力的第一人已不得而知,但有資料記載,神秘果的故鄉在西非的熱帶大森林里,是典型熱帶常綠灌木,屬于山欖科植物。別名又叫夢幻果、奇跡果、變味果。早期的西非土著人就開始把它用作助食劑,以解決難以下咽的食物或改善酸性棕櫚酒和葡萄酒的味道,使之變得甘甜可口。
不僅如此,神秘果的葉子也是一種天然的植物味精,能百搭任何面食湯底,使之鮮甜美味,有營養;還能用來泡茶,或做鹵菜調料,不論哪一種選擇,都能讓你享受一場極致的味覺盛宴。如今這神秘果,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你是否也想一嘗為快,那么就讓吃貨的直覺帶你找到它吧!
(科普教育組 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