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見涼,清晨來荷塘,一池碧水,紅綠相映,清風徐來,嬌柔的荷花搖擺婀娜,荷塘一角,一叢水生植物隱蔽而生,葉呈燕尾狀,煞為好看,這便是茨菰了。
茨菰為多年生挺水植物,又名慈菇、燕尾草,屬澤瀉科植物,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茨菰一根歲產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手,故以名之。燕尾,其時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茨菰花開盛夏,多為白色,紫色蕊心,恬靜而婉約。明代學者楊士奇在詩中這樣描述茨菰的花,“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讀來四周仿佛彌漫著茨菰的芬芳。還有陳與義的“三尺清池窗外開,茨菰葉底戲魚回”,好一副“茨葉叢生,小魚群游”的田間野趣!
除了美學價值,人們更有興趣的還是茨菰的食用價值,茨菰和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荸薺、莼菜、菱角一起被譽為“水八仙”。茨菰的根莖是可以食用的,肉質脆嫩,煮、燒食俱佳。在民間,還素有“內火旺喝碗慈菇湯”的說法。
過年時,家里做了盤香炸茨菰片,茨菰去皮切薄片、油鍋燒熱,逐片放入茨菰,待微微上色后,調大火加熱,5秒后關火,利用余熱將茨菰完全炸透。起鍋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再配上一盤水煮花生,來幾瓶啤酒,味蕾生香,頓生人間美味也不過如此之感!
(科普教育組 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