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蘭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自古有“蘭心蕙質”比喻人的品格,有“蘭交”比喻真摯的友誼,有“蘭章”比喻優秀的文學、書法作品。最早在詩經的《防有鵲巢》一文,“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中的鷊,即是指蘭科的綬草。
然而據考證,可能直到唐末,當今意義上所指的蘭花才第一次在詩篇中出現,在唐彥謙的《詠蘭》,楊夔的《植蘭說》可見身影。在此之前,《詩經》、《離騷》等著作中指的“蘭”、“芷”、“蕙”以及孔子口中的“芝蘭”等均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蘭花,而是菊科澤蘭屬以及唇形科的一些藥用香草。
那么唐末以來,中國人民口中的蘭花(國蘭)指的是哪種植物呢?
在各種蘭花展、蘭花交易會中,我們看到的蘭花葉形優雅似寶劍,花朵芳香,梅瓣、荷瓣、水仙瓣,還有蝶瓣和奇花,色彩姿態各異,品種繁多,甚至數年以前,各路珍稀品種被炒作至幾十、上百萬。
如果以植物學分類的角度來說,這些都屬于蘭科Orchidaceae蘭屬Cymbidium 的幾個物種:春蘭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 、蕙蘭Cymbidium faberi Rolfe 、寒蘭Cymbidium kanran Makino 、建蘭Cymbidium ensifolium (L.) Sw. 、墨蘭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 Willd.。
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對于蘭花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印度人口中的蘭花是萬代蘭,印第安人口中的蘭花是香莢蘭,古代歐洲人口中的蘭花是紅門蘭。
事實上,蘭科是植物界第二大植物家族,包含2萬多成員。當代中國,除了以上“國蘭”物種,蘭科其它植物均可統稱為“洋蘭”。相較之國蘭,洋蘭事實上包含更大的范圍,更多的物種,市場上、蘭花展上,洋蘭的種類也遠遠超過國蘭。
而自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新航道,抵達美洲以及南亞、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之后,博物學家、植物獵人們同樣發現了蘭花家族的新天地,蝴蝶蘭、卡特蘭、石斛蘭、文心蘭及萬代蘭等各種熱帶蘭相繼被發現,以其瑰麗、色艷而又精巧絕美的花朵正符合歐洲人的審美,瞬間俘獲了他們的內心。除了不斷收集野生新種,歐洲園藝家們也不停地雜交,培育花更大、色更艷的園藝新種。
到了現代,這些熱帶蘭花已經成為世界花卉產業的重要部分,成了高端花卉的代表。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人民的賞美觀也不斷統一,這些蘭花也搭隨著西風冬漸,進入中國的花卉市場。
為了以中國傳統蘭花加以區分,冠上“洋蘭”的名字,傳統蘭花也被成為“國蘭”。
在花卉市場,公園、植物園洋蘭展中常見的有蝴蝶蘭、文心蘭、卡特蘭、秋石斛,其它如兜蘭、萬代蘭、芍蘭也偶爾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洋蘭”并不全都來自于異國他鄉,事實上它們早就分布在我國尤其是南方的廣大區域內了,尤其是石斛蘭、芍蘭、兜蘭等,也是如今市場上的很多洋蘭的祖先。由于我國文化審美趣味的不同,早年并未看重這些艷麗的花朵,而是更熱衷含蓄內斂的國蘭。
在植物習性上,洋蘭于國蘭最大的區別在于:國蘭是地生蘭,洋蘭則主要是附生蘭。地生蘭很好理解,就是和大多數植物一樣長在地上,那么附生蘭是什么意思呢?
細心地朋友們會發現,花市里的蝴蝶蘭等洋蘭常常被栽在干苔蘚或者樹皮,而不是泥土里,植物園溫室里的洋蘭常常被綁在朽木或者大樹上,根部包裹著干水苔。是的,植物園就是在展示洋蘭們野生狀態下的生長環境,它們是長在樹上的!附生植物就是指生長在其它樹木上的植物,它們將根扎進粗糙的樹皮中,吸取水分,以及壞死的樹皮、苔蘚分解產生的養分,有的種類也長在巖石上。不過它們并不是寄生植物,并不會直接吸收樹木內部的養分。
兜蘭
蝴蝶蘭
卡特蘭
迷你文心蘭
(科普教育組 鄭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