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232期:傳說中的蒙汗藥——落葉杜鵑羊踟躕

            落葉杜鵑羊踟躅,是一種落葉灌木,高約1.5米,花呈金黃色,或桔黃,數朵簇生,喉部綴淡綠色色點群,使花朵顯得分外俏麗,生于海拔1000m的坡草地或丘陵地帶的灌木叢及山脊雜木林下。

            羊躑躅是著名的有毒植物之一,“神農本草”和“植物名實圖”把它列入大毒類,據《本草綱目》記載羊吃了這種植物后會走不穩路、倒地而死,所以它的名字叫“羊躑躅”,因為這個原因它又被稱為“鬧羊花”、“羊不食草”、“牛不食草”。

            羊踟躕毒素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使人畜麻醉、步履蹣跚、喪失知覺,猶如醉酒,而且此毒素似乎與酒相合后毒性更烈。《中國有毒植物》一書稱:“歷代流傳的蒙汗藥組成之一即是此花;相傳此花與酒同服能使人麻醉、喪失知覺。”這與明末梅元實《藥性會元》記載一致:“羊躑躅花,不可服,誤服則令人顫抖昏倒一晝。如用,可拌燒酒蒸三次,即無虞矣。同它羅花(即曼陀羅花)、川烏、草烏合末,即蒙汗藥。”可見羊踟躕是傳說中蒙汗藥的主要成分之一。

            雖然羊躑躅具有劇毒,但它在醫藥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用途。據《中藥大辭典》記載,羊躑躅的根可驅風、除濕、消腫、用于治療風寒、癬瘡等病,還曾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近年來,在醫藥工業上可用作制造麻醉劑、鎮痛劑。此外,羊躑躅還是一種有效的殺蟲植物,提取其成分制成的藥液防治蚜蟲、桑蟬、蝗蟲等許多害蟲效果良好。因此在羊躑躅的產區,老百姓曾經把它作為土農藥廣泛使用。

                                  (科普開放部 張凡)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