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9月20日,武漢植物園以“科技改變未來?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開展全國科普月活動。本次活動通過專家講堂、資源圃探秘、品種品鑒等豐富形式,向公眾全面展現我國獼猴桃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的重大成果,生動詮釋科技賦能農業、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主題。
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是我國首批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的72個國家庫圃之一,經過40余年的建設發展,現已成為全球遺傳多樣性最豐富、基因型最完整的獼猴桃科研基地。圃內保存獼猴桃種質資源1500余份,涵蓋全球85%以上的獼猴桃種類,包括200多個栽培品種和3萬余份創新種質群體。依托這一資源寶庫,武漢植物園科研團隊已成功培育73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獼猴桃新品種,其中46個通過國家審定或授權,占全球新品種總量的25%,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獼猴桃市場的話語權。
活動當天,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執行主任、武漢植物園鐘彩虹研究員在《楚杉科普講堂》作了題為“揭秘超級水果獼猴桃的科學與美味”的精彩報告。她系統講述了獼猴桃從野生資源到現代品種的科研創新歷程,生動展示了科技如何讓“野果”變身“奇異果”的科技成果轉化故事。鐘彩虹表示,武漢植物園將繼續深耕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培育更多優良品種,“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平日里不對外開放的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此次向公眾揭開神秘面紗,迎來了100余名幸運公眾。在武漢植物園高級實驗師韓飛、工程師呂海燕的專業講解下,近距離觀察了果徑不足1厘米的小葉獼猴桃、果面具斑點的異色獼猴桃、味道苦辣的大籽獼猴桃等特色種質資源。通過現場觀摩,公眾切身感受到科技賦予種質資源的創新活力,體會到種質資源多樣性的重要價值。
活動現場,60種獼猴桃果實的專題展示吸引了眾多目光。高維生素C的闊葉獼猴桃、身被白毛的毛花獼猴桃、個頭如小棗的軟棗獼猴桃等資源一一陳列,風味涵蓋酸、甜、苦、辣、麻,顏色綠、黃、橙、紫各異,成為一場融合視覺與味覺的科普盛宴。
品鑒區成為當天最具人氣的互動區域。‘東紅’、‘米良1號’、‘金美’等20余個優良品種供公眾現場品嘗。曾獲德國柏林國際果蔬展金獎的‘東紅’獼猴桃濃甜爽口,抗病耐儲;特早熟黃肉品種‘金美’以高糖度和獨特風味贏得青睞,充分展現了我國獼猴桃育種科技的創新水平。
本次活動是武漢植物園全國科普月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家現場講解、科研基地開放、科技成果體驗等創新方式,有效推動了科研資源科普化,讓公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科技魅力,理解創新價值。未來,武漢植物園將持續面向公眾開展優質科普活動,以多樣化的科學體驗激發公眾探索熱情,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