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武漢植物園楚杉科普講堂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武漢植物園辛海平研究員為觀眾帶來了題為“從葡萄園到酒杯的奇妙旅程”的主題報告。這場講座不僅讓觀眾深入了解了葡萄酒的歷史、文化和多樣性,還介紹了品鑒葡萄酒的實用技巧,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講堂由科普開放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梅林主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辛海平以唐代詩人王瀚的《涼州詞》作為開場,將聽眾帶入一個充滿詩意與酒香的意境中。他提到,葡萄是全球范圍內廣泛栽種的果樹作物,也是產品附加值最高的果樹。“古埃及壁畫上的葡萄采收與葡萄酒釀造圖像生動地展示了葡萄酒文化的源遠流長。”他介紹了葡萄酒的起源和傳播歷程,大約在7000年以前 ,南高加索、中亞細亞和兩河流域就開始了葡萄的栽培,3000至5000年前,古埃及人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再到希臘的大量種植葡萄,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葡萄酒?他強調,真正的葡萄酒必須用100%的葡萄釀造而成,不添加任何水、色素和香料等物質。而釀酒葡萄的品種選擇也至關重要,與人們的傳統認知不同的是,我們平時愛吃的鮮食葡萄如‘巨峰’和‘陽光玫瑰’等并不適合釀葡萄酒。專用的釀酒葡萄應符合果小皮厚,酸高糖高等特點,他們雖“不好吃”卻能成就馥郁美酒。
?在談到葡萄酒的多樣性時,辛海平指出,品種多樣化是構成葡萄酒多樣性的最重要原因。他列舉了法國、中國等國家的葡萄酒產區,以及不同品種、不同酒莊、不同年份、不同釀造技術所帶來的豐富多樣的葡萄酒。他還提到,即使是同一國家、同一產地、同一品種的葡萄,也不可能做出完全一樣的葡萄酒,這正是葡萄酒的魅力所在。葡萄酒的多樣性還體現在多樣的分類,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在顏色上各具特色;按酒內殘糖量則可分為干、半干、半甜、甜四類;靜態及氣泡、加強型等不同的酒精度也讓葡萄酒種類更為豐富,此外,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的飲用順序及場景選擇,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品鑒葡萄酒,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辛海平向公眾講述了品鑒葡萄酒的“三部曲”——看、聞、喝。他強調了觀察酒體顏色、澄清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聞香來感受葡萄酒的果香、發酵香和陳年香。在品嘗時,他建議觀眾注意入口量、品鑒方式和味道口感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感受葡萄酒的品質和風味。講座現場,辛海平邀請公眾現場品鑒不同類別的葡萄酒,吸引公眾的熱情參與。當天,7家湖北省葡萄酒加工企業在武漢植物園進行了葡萄酒展示,他們紛紛拿出“看家寶貝”邀請公眾品鑒。以中國自主培育的葡萄‘北紅’和‘北玫’釀造的葡萄酒,由‘威代爾’葡萄釀造的半干型酒、干白酒,由‘夏博森’葡萄釀造的蒸餾酒,眾多品質佳釀為市民及葡萄酒愛好者帶來一場文化與味覺的雙重體驗。
?本期楚杉科普講堂不僅讓觀眾收獲了豐富的葡萄酒知識,還激發了他們對葡萄酒文化的濃厚興趣。未來,楚杉科普講堂將繼續推出更多精彩紛呈的講座,為公眾帶來更加多元化的科普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