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2023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武漢分會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圓滿舉辦。此次活動由教育部教育工作司、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主辦,華中師范大學承辦,當日培訓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開展。活動旨在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中小學科學課堂的創新發展,為培養更多科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在為期一日的培訓活動中,來自湖北、湖南、安徽三地的121名中小學教育精英匯聚一堂,共同學習探討科普教育理念、科學教育方法及教學技術,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教育質量。
培訓伊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副所長解綬啟講授“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科學無止境 精神永流傳”的主題報告。解綬啟研究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圍繞《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展開報告,重點講解了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等六大科學家精神。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中國應用光學開拓者龔祖同、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海洋科學開拓者曾呈奎、中國近現代生物學奠基人秉志、原生動物學奠基人王家楫……他們排除萬難立志報國,勇立潮頭爭做創新主力軍,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不斷發現真理、驗證真理、發展真理,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奉獻自我、獎掖后學。一位位科學家的光輝事跡如雷貫耳,響徹報告廳,令在座教師倍感動容,多位教師代表上臺交流學習心得。
科普資源在中小學科學課堂中扮演著關鍵作用。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自然科學的殿堂,武漢植物園多年來持續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服務社會公眾。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普開放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張莉俊簡要介紹了園內科普資源與中小學科普課堂的融合實踐:圍繞青少年自然教育,打造自然課堂、科普進社區、植物科學專題營、科學節等系列品牌科普活動,并先后榮獲“優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第七屆梁希科普活動獎”等榮譽稱號。
科普小課堂,點亮大夢想。為充分利用園內科教資源提升教師科學素養,輸出優秀的自然教育工作者,培訓日下午,121名教師參觀體驗武漢植物園的科普教育經典課程。王蓮為什么能夠承載數百斤重量?芳香植物在生活中有何用途?古人用什么來做肥皂?來自武漢植物園科普開放中心“探自然”團隊的黃天悅、張凡、曹承娥老師分別策劃了三大科普教育課程,與教師們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相互交流授課經驗,切身體驗科學教育的樂趣。
隨后,教師們跟隨授課老師參觀了植物專類園,現場領略了武漢植物園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實地參觀為各地的教師們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有助于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次培訓活動不僅為科學教育領域的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平臺,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創新發展,為培養未來科技人才做出了積極貢獻。教師們在午餐、課堂及小組討論環節中暢所欲言,分享彼此的教學心得和經驗,促進了教育資源共享,構建起跨地域教育網絡。與會教師紛紛表示,通過本次培訓,他們不僅習得了全新的教育思路,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