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首席科學家張小全研究員受邀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開展講座,講座以“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匯”為主題。講座吸引近百人到場傾聽,包括來自武漢市先鋒中學、武漢市晴川初級中學等70余名學生。講座由科普開放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梅林主持。
張小全,1999年畢業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生態學博士學位。2009年5月加入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中國部,先后擔任氣候變化高級科學家、科學與政策中心主任、副首席代表、首席科學官。曾任IPCC溫室氣體清單數據庫編輯委員會委員(2003-2005)。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主編出版專著6部。
氣候變化如何發生?會產生何種影響?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在講座中,張小全緊緊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碳匯”以及“碳交易”等主題,為在場聽眾詳細介紹了相關基礎概念和知識,呼吁公眾用低碳生活創造美好明天。“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創新高。2019年,全球CO2、CH4和N2O的平均濃度是工業化之前的148%、260%和123%。”在講座中,張小全博士用詳實的數據向大家展示了氣候變化的形勢,并闡釋產生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及人類活動原因。氣候變化不但使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北極海冰范圍呈減少趨勢,還使我國氣候變化形勢更具挑戰,“工業化以來,到2020年升溫1.2℃,2011-2020年是1850年以來最暖的十年”,張小全說,“高溫、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增多增強,中國氣候風險水平趨于上升。”未來50年,中國小于2平方公里的冰川將消失,長江源區冰川面積減少8%。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負面影響,生態系統碳匯尤為重要。“生態系統碳匯,也稱生物碳匯,是碳移除的重要內容”。張小全在講座中介紹到,應對氣候變化加劇,應從減緩和適應兩方面入手,通過減少排放和從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以及增強氣候韌性,從而降低其降低脆弱性。而碳匯主要通過光合作用來實現,因此森林、草地、濕地、農地等生態系統碳匯措施就尤為重要。講座還系統介紹了碳交易的方式、現狀以及我國碳交易的發展。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The Nature Conservancy)成立于1951年,是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的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一直致力于在全球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陸地和水域,維護自然環境、提升人類福祉。本期楚杉科普講堂作為2023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的一部分,聯手大自然保護協會為公眾積極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眾科學視野,將“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理念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