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水生生態區,總是藏著太多的驚喜。
清晨,陽光柔和,池塘水面上一叢叢睡蓮層層疊疊鋪展開來,有的如“出水芙蓉”傲然挺立、有的慵懶地匍匐在水面上。紅色的、粉色的、紫色的、藍色的,肆意綻放。
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黑水雞一家優哉游哉覓著食,蜻蜓不時表演著“點水”神功。耳旁微風輕拂,樹影搖曳。歲月靜好地仿佛一下子穿越時空走進了莫奈的《睡蓮》畫作里。
莫奈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是“印象派”主要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一生摯愛睡蓮,并以他在吉維尼的花園為靈感創作了《睡蓮》系列畫作,該系列作品超過250幅。
位于梧桐大道和花境大道之間的水生生態區占地面積約17800平方米,有著自然的湖泊風貌,種植著不同生態型水生植物一百多種。品種豐富的睡蓮、樹影婆娑的池衫林、小巧玲瓏的木質橋……與《睡蓮》畫作中場景相似度極高。
沿著靠近花境大道一側的水邊木質棧道徐行,除了懷擁一整片睡蓮的喜悅,剛換了“新裝”的聯誼亭也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當西式油畫與中式亭臺“相遇”,沒有突兀,反而有了另外一番奇妙的感覺。亭內環顧四周,眼前全是景,但每個角度的景卻又不一樣。
稍作停留后繼續沿棧道向前,莫奈畫中的同款木質小橋映入眼簾。只見小橋周圍的睡蓮向橋下鋪展開來,層次錯落有致;池杉垂落的枝條搖曳生姿,倒映在水中更增添了睡蓮的層次感;幾十株美人蕉艷麗盛放,紅似火的花朵豐富了整個畫面的色彩……
遙想百年前,莫奈應該也是坐在湖邊,看著這樣的睡蓮和木橋,完成了傳世名作《睡蓮池與日本橋》吧。
不過和莫奈的睡蓮池比,水生生態區池塘里的睡蓮品種可是要豐富的多,按照其生態類型可分為熱帶睡蓮、耐寒睡蓮和跨亞屬雜交睡蓮。
熱帶睡蓮大多數的花朵挺出水面,葉片邊緣一般有齒,白天和夜間開花,6至9月是其最佳觀賞期。水生植物管理人員在原有柔毛齒葉紅睡蓮、埃及白睡蓮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紫紅色的‘紅色閃耀’、藍紫色的‘泰國王’以及紅色、黃色、藍色的蟹爪睡蓮。
耐寒睡蓮大多數的花朵浮在水面,白天開花,5至7月是其最佳觀賞期。有世界睡蓮冠軍之稱的‘萬維莎’,顏色粉嫩、花瓣層次飽滿好似蓬蓬裙的‘粉紅蓬蓬’,以及‘芭芭拉’、‘得克薩斯’等都能在池子中尋見它們的“身影”。
跨亞屬睡蓮兼具熱帶睡蓮和耐寒睡蓮的“精華”,它既有熱帶睡蓮花大色艷的特性,又擁有了耐寒睡蓮的抗寒性。池子中依稀可見‘詩麗吉皇后’、‘粉色絲綢’、‘紫色幻想’、‘紫羅蘭’、‘熱帶之星’等品種。
除了睡蓮,水生生態區還藏著許多的寶貝,以及超級出片的拍照點,一起來慢慢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