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武漢植物園舉辦了第十七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活動以塑料家族中的“微塑料”為主題,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厚植科學文化,營造科學氛圍。當天上午,武漢植物園對18周歲及以下的青少年免費開放,上千名社會公眾走進科學殿堂、體驗科學流程、沉浸科學氛圍、感受科學魅力。
活動開場為科學報告,來自武漢植物園環境基因組學學科組苑文珂博士為社會公眾揭開了微塑料的真面目。“微塑料是直徑或長度小于5 mm的塑料纖維,粒徑小、密度輕、數量多、分布廣……”,小到不起眼,危害卻很大。微塑料被稱作“隱形的殺手”海洋中的“pm2.5”。苑文珂通過各種特征為微塑料進行“畫像”,為公眾描繪了微塑料初印象。雖然我們僅憑肉眼很難看到,但是微塑料卻廣泛地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苑文珂對微塑料的定義、來源、遷徙路徑、危害、防治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講解,增強了人們對微塑料的科學認知。
在科學實驗環節,苑文珂博士帶領小朋友們開展微塑料實驗操作,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探尋微塑料的微足跡。10多個親子家庭被分為3組,分別進行洗面奶、牙膏、湖水樣品的微塑料檢測。先取樣,用玻璃容器取一定量水體,經真空泵抽濾后將微塑料提取到0.45微米濾膜上,再用160倍的體視顯微鏡觀察。現場小公眾變身“小科學家”,走出野外,在武漢植物園的湖泊水域進行取樣,然后抽濾,用顯微鏡觀察,對微塑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這是牙膏中的微塑料、這是湖水樣本中的微塑料,仔細觀察一下他們有什么不同。”7歲男孩姜浩宇在媽媽的引導下用顯微鏡認真觀察不同樣本中的微塑料。
“我是一塊微塑料,名叫小P。”在行政樓外,一排生動有趣的科普展板吸引了很多社會公眾的駐足觀看。展板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采用MG(圖形)動畫的形式,介紹了塑料制品廣泛使用的情況,微塑料的定義、來源與危害,微塑料的解決之道,呼吁人們關注微塑料的環境污染。“你看,這是環太平洋垃圾袋,微塑料會隨著洋流進行循環,如果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了,整個地球都難以幸免。”不少家長借助展板為孩子進行講解。當天,武漢植物園還為入園公眾贈送了微塑料科普手冊。
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一年一度的科學盛宴,是公眾了解我國科研進展、探索科學奧秘,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今年活動的主題為“百年復興路 科學正當時”,武漢植物園結合自身科研特色,組織開展各類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互動性科普活動,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讓公眾近距離接觸科研現場,感受科學的魅力。
科普講座
聆聽講座
開展實驗
觀看科普展牌
顯微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