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第43個植樹節前后,3月13日上午,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舉辦了植物養護活動,40多位社會公眾參與了活動,一起思考探討植物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00萬顆種子可能只有一顆種子成為參天大樹”
活動伊始,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江明喜和公眾分享了主題為《從種子到森林》的講座。
“從海南的熱帶季雨林區到東北的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幅員遼闊的我國擁有豐富的植被類型。”在江明喜的帶領下,公眾一覽了我國豐富的植被類型,了解了森林的分類和組成。
森林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它們每天承接天賜的雨露陽光,吸吮著大地的乳汁,自由自在而又神秘莫測。但是,100萬顆種子可能只有一顆種子成為參天大樹,從種子發展到森林更是不易。江明喜以星果藤為例,介紹了從種子到森林艱難的一生。“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地點環境。有幸成為幼苗,不僅要躲過動物的取食、植物之間的競爭、還要經歷病菌的考驗。到了幼樹期同樣要在爭奪陽光、水分、土壤的戰爭中取得優勢,最后幸運的成為成樹,還要經歷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的挑戰。”
江明喜用人類養育孩子來類比種子的成長。種子跟人一樣,生存下去需要掌握各種生存策略和本領;不是每顆種子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是每顆種子都需要努力生長、都需要我們的呵護。
“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恩賜與眷顧之情,總是通過森林來傳達。而人類改善環境的愿望,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來實現。幸運的種子最終能長成新的植株,成為森林中的一員。對于我們人類來說,要珍惜生命,保護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講座的最后,江明喜研究員用這樣一段話和所有人共勉。
“你的呵護才有來日的森林”
美好生態,你我共建
花褪殘紅、嫩葉萌新,剛剛過了花期的小梅園里,幾十株梅花開始展葉,滿眼綠意盎然,呈現一幅吐蕊納新的新興景象。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工程師韓艷妮介紹,梅花花期過后營養消耗比較大,適合做整形修整施肥工作。今天就準備和大家一起對梅花進行環溝施肥,開展梅樹的養護。
一走到小梅園,大家就興奮地領了鐵鍬、水桶、水壺、復合肥等工具材料,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梅樹的養護工作中。
“沿樹莖1米到2米的范圍挖環形的溝,大家要注意,溝深20厘米到30厘米即可。”在韓艷妮的指導下,不到半個小時,10棵梅樹周圍的環溝都已經挖好。
慢慢撒下復合肥,從一旁的小池塘就地取水澆水,認真地填土回埋,每個參與活動的人都認真地進行每一個環節,就像呵護一個小生命一樣。
從漢陽趕過來參加活動的邱辰女士耐心地帶著4歲女兒一起挖溝、施肥,澆水。邱辰介紹,孩子非常喜歡大自然,這也是她第一次帶著孩子參加植物養護的活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增強對自然的認識。
活動現場,一行穿著綠馬甲的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們是中原電子集團的青年團員們。該公司活動策劃人劉少凱表示,正逢植樹節和學習雷鋒月,大家都非常踴躍地報名了這次植物養護活動。他們選擇將疫情過后的第一次企業文化活動定為養綠護綠,覺得非常有意義。
作為傳統花卉,梅花深受公眾喜愛,韓艷妮還為大家講解了梅花的栽培要領:1、梅花怕積水、要做好排水工作。2、種植梅花的土壤要求疏松透氣。3.梅花一年可施三次肥,一般可安排在入冬、夏季和新梢停止生長后。
在養護的過程中,韓艷妮還為公眾講解了梅花的分類、梅文化等科普知識。
“植樹養護在我們家是一種儀式性的活動,女兒考大學、大學畢業、找到工作乃至全家人的生日,我們都會選擇用植樹或者養護的方式來慶祝。”在武漢花友群里頗為活躍的網友“春天”,看到武漢植物園發布植物養護的消息就發動了幾個花友一起報名。“春天”參加義務植樹等盡責活動有6年,“作為武漢市民,我覺得種綠護綠也是為大武漢增綠扮美做出一點貢獻!”
今年是我們度過的第43個植樹節,也是全民義務植樹40周年。增綠護綠是現代公民的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詩意對話的重要途徑。人們用各種盡責的形式筑牢綠色家園,保護著生態環境。種花種草種樹,就是種下燎原的春風,守護著城市的詩情畫意。我們呵護的每一顆種子,種下的一棵棵樹,都將在來日長成綿延的森林,守護著我們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