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程分為室內詩詞講解和戶外植物探析兩個環節。室內部分,博學多才的劉從康老師,以詼諧風趣的語言為首先為大家講解了詩經的起源、內容、傳習及學習詩經的意義;接受帶領大家走進《周南·桃夭》的意境中,講述了桃夭等詩篇的內涵,幫助孩子們理解記憶其內容;最后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區分了薔薇科的梅、桃、李、杏、梨、櫻等植物的異同,提升孩子們辨識植物的能力。戶外植物探析環節是家長和孩子們最感興趣的環節,在武漢植物園桃園、薔薇園及野果園,劉老師從實物出發,調動孩子們學習熱情,辨識了桃的特點、生長習性及古詩詞中桃的文化內涵,同時結合正在開花的海棠、梨花、歐李等植物進行薔薇科花卉的一一辨別,觀察其異同,了解其特性。現場親子共同協作,在不看植物標牌的前提下,通過觀察植株形態、花瓣特點、花蕊顏色等,辨認專類園中的薔薇科植物。最后劉老師和孩子們著漢服裝扮,在陣陣桃花花瓣雨中,朗讀桃夭詩篇,結束了本次專家課堂。
本次課程是《詩》里華年—詩經里的植物探析系列課程的第一次課堂,系列課共十二次,后期會選取詩經篇章中的不同植物,根據時令生長狀態進行開課。讓孩子們走進詩的世界,探析植物的繁衍生息,感受文化與植物的交織的美妙畫卷,建立與自然的聯結感。
室內講解
戶外探析
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