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和11月6日,為使更多社會公眾關注、關心并支持武漢市乃至湖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鼓勵更多公眾參與推動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承辦的“森林之眼——武漢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觀察第一期和第二期公民科學活動如期舉行。
第一期活動中,小自然觀察員們在植物學家徐文斌、江珊的引導下,放開身心真正的融入大自然,用五感來感受大自然——去看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去聽大自然的松濤蟲鳴,去聞大自然的清新氣息,去嘗秋實的原滋原味,去感受大自然的細微差別。植物學家們重點為孩子們講解了植物園里的數種湖北本土植物,并讓大家借助眼、耳、鼻、嘴、手腳這五種感官,充分發揮感官功能仔細觀察它們的特點。
第二期活動中,昆蟲學家“跳跳龍”從辨認昆蟲開始,為孩子們講解什么是昆蟲。剛進森林,“跳跳龍”就和小自然觀察員們發現了一只小飛蟲,放在觀測瓶里看了一圈,孩子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只“螞蟻”。“跳跳龍”卻說,雖然和平時看到的蜂不一樣,但這其實是一種蜂而不是螞蟻,“螞蟻和蜂都是膜翅目,但可以通過觸角來分辨,螞蟻的觸角是膝狀,蜂的觸角通常是絲狀。”再接過觀測瓶,孩子們才恍然大悟,這只小飛蟲的觸角果然是絲狀。
隨后,小自然觀察員們在家長的協助下,使用專業的物種調查小程序“加新筆記”,分別對武漢植物園及九峰國家森林公園里的湖北本土植物與昆蟲物種進行了調查、記錄與上傳。
“我知道蜜蜂是一種昆蟲,蜜蜂的尾刺蜇人后很難完全拔出來,因為刺上有小倒鉤;但馬蜂的尾刺是光滑的,可以拔出反復蟄刺,所以惹怒馬蜂非常危險。”7歲的羅周峻熙已經參加了兩次“自然觀察員”活動,上一期是在武漢植物園觀察植物,這一期觀察昆蟲。他談起參加活動后收獲的自然科學知識滔滔不絕。9歲的劉星語則說:“我了解大自然后更喜歡奇妙的大自然了,知道保護好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森林之眼——武漢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觀察公民科學活動共計劃開展9期,每期邀請15組親子家庭參與植物與動物的實地觀察與記錄。該活動旨在向公眾科普科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傳遞和諧生態文明觀,“在沒有對我們造成傷害和干擾的情況下,不要去破壞大自然里任何生物的生活,與生靈們保持距離,不去打擾它們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