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武漢市2019年中小學自然生態課題研學結題儀式在常青一中舉行。來自武漢市13個中小學的學生代表依次上臺進行成果匯報答辯。由武漢植物園負責的《好吃的獼猴桃是怎樣長成的》研究課題在13個課題中脫穎而出,榮獲2019年武漢市自然生態課題研學一等獎。
課程主講導師張鵬(前排左三)領取獲獎證書
結題活動采取“線下答辯+線上錄播”的全新形式,作為全市中小學自然生態課題研學的代表,13個課題的學生代表依次上臺進行成果答辯。匯報現場,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課題的同學們結合前期學習的知識,圍繞怎樣才能培育出心中想要的果大、味甜、無毛的獼猴桃這一目標,進行了生動細致的講解。課題匯報創新采用了舞臺情景劇的表演形式,同學們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獼猴桃調查、采摘、檢測、親本選擇等科學流程通過口語化的形式娓娓道來,還化身農夫和小小育種學家,將獼猴桃雜交育種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以輕松愉快的方式表演出來,既讓大家理解了育種工作的不易,又讓大家對育種的前景充滿信心。活潑靈動的表演引得臺下掌聲不斷,也獲得了評委老師的高度贊賞與好評。
課題匯報
專家點評
2019年中小學自然生態課題研學實踐活動,由武漢市教育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中科院武漢分院主辦,旨在將武漢市中小學自然生態研學引向深入,幫助廣大青少年掌握科學知識、應用科研方法、學會科學思維。去年5月,主辦方在繼續開展全市性、普及型自然生態研學的基礎上,在權威研究機構和部屬、省屬知名高校共遴選出15個自然科學類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研學實踐項目組,在全國率先開展集專業化、系統化、特色化為一體的自然生態課題研學實踐,希望用研學活動照亮中小學生的科學探究之路。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教中心聯動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積極申報并負責《好吃的獼猴桃是怎樣長成的》研學課題,組建了以武漢植物園工程師張鵬、趙婷婷、張凡為主的導師團隊。該課題從2019年9月7日開始,來自武漢市六所小學的29名同學,在主講老師張鵬、趙婷婷、張凡的帶領下,通過9次共56個課時的學習,學習了獼猴桃的種質資源和育種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學習到的知識模擬了心目中完美獼猴桃的育種過程。課程中,為了讓處在小學階段的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專業性較強的育種流程,武漢植物園導師團隊加入了問卷調查、小作文、自制海報、宣傳畫、舞臺劇等簡單易懂且形式多樣的內容,讓同學們不僅自己理解了專業知識,還能在生活中向同學和親友進行傳播。此外,導師們在課程中還特別邀請了五位科研及科普專家與同學們開展面對面交流,點評同學們的學習成果,使同學們受益頗多。
課程剪影
結題匯報共有13個課題項目參加答辯,活動共設立了兩個一等獎、四個二等獎和七個優秀獎,專家評委通過項目參與度、完成度以及現場答辯表現進行評比。一等獎的斬獲,是對武漢植物園多年堅持耕耘科學教育工作的有力肯定。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武漢植物園一直致力于發揮高端科普資源優勢,促進科學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青少年科學教育品牌,服務創新型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武漢植物園將繼續緊密結合園區科研資源,深挖特色資源,研發優質課程,舉辦有特色、有質量的品牌教育活動,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走進科學、了解科學、熱愛科學、投身科學。
(作者:張凡、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