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武漢各大小學,遲遲未能復課,老師在為孩子們上好主課之余,別出心裁的為孩子們帶來網絡科普課堂,豐富孩子們的知識。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攜手綠色驛站,為四所學校的孩子們分別組織開展了一場云端植物網課,課程生動有趣、知識性強,深受孩子們喜愛。
在經濟開發區神龍小學,武漢植物園張莉俊高級工程師為五(5)班的孩子們帶來了《是巧合還是智慧?——花兒傳粉的策略》線上科普課堂。課上,張老師告知大家花兒傳粉的方式有的靠昆蟲,有的靠風,有的靠水下傳粉,意想不到的是,令人聞之色變的蝙蝠還是授粉小能手,孩子們大開眼界。五(5)班楊紫琳小朋友認為蘭花授粉靠的是智慧:“它利用蝴蝶讓自己繁衍下去,這無疑是很高明的。”她還操心,“這種蝴蝶一旦滅絕了,蘭花也會跟著滅絕的。”


在武漢市洪山第一小學,科學老師張小月組織莖一部四(1)班的孩子們也上了這節課,學校通過錄播平臺播放,還能反復回看。46個孩子同時在線觀看,大家認真做了筆記,部分孩子還認真寫了觀后感。通過課程,他們深深認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適應世界,改造世界。”


青山區鋼城第一小學本部502班的孩子們跟著武漢植物園科普老師袁俊青了解《植物與生活——食、行》。通過蔗糖和橡膠的制作過程,孩子們獲知,植物是所有食物鏈的生產者,課后恍然大悟,“從前只知道植物能凈化空氣,制造氧氣,用美麗的顏色裝扮這個世界,現在明白,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武漢植物園科普老師張凡帶著武漢市鋼城四小各年級約900人一起探索《奇特的植物世界——植物與生活》。其中,四、五年級部分孩子還寫了觀后感。棉花原來不是花,是一種纖維,是生產布的原材料,有了布才能做成我們穿的衣服。相貌平平的梭梭,是改變沙漠的大英雄,龐大的根系讓它們不會被風沙吹走,還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種子發芽速度,一棵成年的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土地,被馬云看上輔助螞蟻森林計劃。

通過幾場線上科普課程,武漢植物園科普老師帶領孩子們去探究植物世界的奧秘,引發孩子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解讀與思考,呼吁大家要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多樣性,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