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由武漢市教育局、園林和林業局、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主辦,武漢植物園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市級自然生態課題《好吃的獼猴桃是怎樣長成的》研學實踐系列活動,開啟第五期課程“獼猴桃育種體驗(三)”。
課程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內進行,來自武漢市六所小學的29位同學,在課程導師趙婷婷和助教老師張凡的帶領下,繼續對獼猴桃的考種方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及體驗。本次課程是獼猴桃育種體驗的最后一次課程,在之前的課程中,同學們學習通過觀察、品嘗等方法開展考種記錄,本次課程主要學習的是通過儀器對相關指標進行具體的量化測定。
課程集中在實驗室開展,趙婷婷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硬度計、色度計、折光儀等。接著大家分組開展實驗,趙老師提前為每位同學都準備了4種品種及形態各異的果實,所有的同學都開展了動手實驗,大家對果實重量、縱橫徑、果肉顏色、果實硬度、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標一一進行測定與記錄。測定完畢,每個小組各自分享匯報了測定的結果。
此外,趙老師還為同學們另外準備了十余種可以觀賞的果實,同學們對獼猴桃果實的豐富形態和外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趙老師解釋這些果實都是我們寶貴的育種資源。
最后,同學們興奮的體驗了獼猴桃果干的制作,大家切下薄薄的獼猴桃果肉,放在果實烘干機中進行烘干。
通過此次課程,同學們掌握了用儀器測定果實的方法,對獼猴桃考種指標的測定有了更加深入的體驗和更加全面的理解。
(作者:張凡)
老師講解實驗目標
學習使用色度計
測量果實硬度
分組匯報交流
課堂展示的獼猴桃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