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由武漢市教育局、園林和林業局、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主辦,武漢植物園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市級自然生態課題《好吃的獼猴桃是怎樣長成的》研學實踐系列活動,開啟第四期課程“獼猴桃育種體驗”。課程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內進行,來自武漢市六所小學的29位同學,在課程導師張鵬、趙婷婷的帶領和助教老師張凡、柯明青的輔助下,對獼猴桃的育種方法之一——雜交選育方法進行學習及體驗。
本次課程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背景知識講解,張鵬詳細地向同學們介紹了獼猴桃雜交選育的理論知識,同時以科學家已經育種成功的案例向同學們具體闡述了雜交選育的流程及方法。
接著由趙婷婷帶領大家分組進行育種體驗。同學們走進實驗室,繼上一次課對十余個獼猴桃株系進行果實風味的品鑒與記錄之后,本節課繼續對十余個獼猴桃株系進行果實形態的考種記錄。大家首先對果實性狀、果皮顏色、果實皮毛等果實外在形態指標進行詳細地觀察與記錄,然后小心剖開果實,對果肉顏色、果心顏色、種子顏色等內在形態指標一一記載。
通過此次課程,同學們對獼猴桃考種指標及方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獼猴桃育種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作者:張凡)
室內講解
育種體驗——學習如何觀察
育種體驗——認真記錄
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