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植物科學專題營進入第二天。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100多位高中學子化身小科學家,開始植物課題探究,體驗一個小小植物學家的真實生活和研究樂趣。
經過第一天園區植物資源初探和“探究性學習”方法的了解,7地學生們分頭開展探究性實驗課題。日升月落、斗轉星移,自然界中每種現象的背后都蘊藏著獨特的原理。《公園常見植物過氧化氫酶活性差異分析》、《小液流法下不同生境植物水勢的差異性探究》、《幾種常見植物葉片潤濕性與滯塵能力研究》……武漢植物園為學生們精心準備了植物生理學主題系列探究課題,7個課題都是結合大自然中的現象設計而成。
在諜戰類型的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傳遞諜報的白紙用藥水一擦就顯示出字跡的神秘現象,其實這就是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在《公園常見植物酸堿指示劑可行性分析》課題中,科學導師就帶領同學們認識了酸堿指示劑,制備酸堿植物指示劑。你知道葉綠素可以發電嗎?讓神奇的科學實驗帶你去論證。《不同植物葉綠素電池研究》課題,科學導師帶領學生們學習了葉綠素電池的設計思路與生活中的應用。樟樹、法國梧桐這些常見行道樹的滯塵能力如何?讓我們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幾種常見植物葉片潤濕性與滯塵能力研究》課題就讓學生們聚焦常見行道樹的滯塵潤濕能力的分析和論證。
科學研究不是紙上談兵,它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理性的科學思維、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系統的方式方法。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到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再到最終的數據分析與得出結論,學生們在科學導師的引導下,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開始了7個課題的探究。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正式地參與一個科學課題的探究,他們緊張又充滿熱情,認真地對待每個探究環節。神秘又有法可循、有趣又不乏嚴謹,高深又與生活緊密相關,探究性課題的展開為學生們打開了科學研究的大門,也讓學生對植物科學研究有了更理性的認識。“平時上課也有些簡單的科學實驗,但是像這樣提出假設再去通過實驗論證的方式還是第一次嘗試,對我來說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來自福建龍巖市上杭縣第一中學的黃燕芬同學這樣說。
學生們通過參與完整的科學實踐活動體驗了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提高了對于科研一般流程以及課題涉及領域科研模式的認識。植物科學專題營通過探究式課題的開展,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實踐能力。